用鍵盤愛國比真正的盡義務愛國服役,要來得簡單多了,你說是吧?
如果台灣面對的是毫無同情心的外敵,那麼當然國防教育和愛國教育是必須要加強的,而兵役就是一種愛國義務的體現,男女皆須當兵更是性別平權的展現。
更別提既然現役官兵員額不足,那當然是立刻恢復徵兵制增加兵員啊,怎麼會是用增加中年人教召時間和次數來解決呢?國防部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直接恢復徵兵制,不是四個月的戰鬥娃娃營。
但我簡單講結論好了,即使我們推論了這麼一大篇,分析台灣的兵役制度必須逆轉,國軍專業高階人才的待遇必須提高,這樣才對中華民國的永久存續是正確的作法。但,偏偏就是不可能。在2024年之前絕無可能,執政黨不可能,在野黨也不可能。
原因就是今年19歲到14歲之間的六個年班的少年少女們,在2024年將會第一次投票選舉總統和立委。他們的總數根據國發會的數據約莫136萬人,大約占總投票人口數的7%。
這百分之七的新投票人口,就是台灣的國防天險。
沒有任何政黨膽敢在總統大選前對這136萬人加諸更多義務。因為,一瞬間修改政策,強制要求這136萬人不分男女犧牲兩年的時間報效國家,會毫無疑問的直接讓提案者的政黨損失百分之七的選票,再怎麼樣的愛國教育和大內宣都不可能改變這個狀況;更進一步,甚至會讓這百分之七的選票轉移到對手陣營,造成選舉開票結果百分之十四的差距。
即使蔡英文總統敢像上次同志婚姻一樣的衝撞體制,導致2018年民進黨差點敗選的結果也猶在眼前,黨內的各派系也絕無可能坐視自己的利益又被捨棄。
這才是台灣的國防天險,不論政策如何正確,在民主制度下無法逾越,無法挑戰的136萬人。
https://forum.ettoday.net/news/1832769
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0:00 倒數計時 04:09 節目開始 20:45 澄清唬新聞 52:59 歷史哥同學會。台北場10/24(六)下午2點 報名表單 https://forms.gle/Uj9PZ14SbeBSJBeh6 58:55:主題開始(隨後網路斷) 1:01:08 主題開始:台灣恢復徵兵制?(恢復連線) ...
最新 兵役制度 在 壯闊台灣 吳怡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國防怎麼做得更好?平時要訓練什麼?需要誰來當兵?後備戰力又該怎麼強化?
我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10月9日的蘋果日報,提出「國土防衛部隊」的構想:
【後備的轉型:建立國土防衛部隊】
2017年,瑞典為了因應俄羅斯提升武力的威脅,取消實施七年的募兵制,恢復義務役。隔年,政府製作一本手冊——《如果危機或戰爭來臨》——發給四百七十萬戶家庭,告訴人民:面對不同的安全威脅,平時如何準備,危機時如何應變。手冊列舉瑞典可能面臨的各種攻擊型態,包括網路攻擊、實體破壞、恐怖攻擊、封鎖行動及軍事攻擊等。接著是這段醒目的標語:
「若瑞典受到他國攻擊,我們永遠不會放棄;任何關於停止抵抗的訊息都是錯誤的」。
相較於俄羅斯與瑞典的關係,中共對台灣的威脅更為迫切且直接。可是台灣有些人提倡所謂的「終戰指導」,強調「政府必須想清楚要打到什麼程度」。姑且不論戰爭的停止從來不是由單方決定,這種論述容易鼓勵侵略者採取行動:「台灣會適時地屈服並放棄抵抗,因此,持續的軍事威嚇和進犯是可行的」。
值得慶幸的是,近期出現許多更具建設性的聲音,包括兵役制度的檢討、後備制度的改革及軍事訓練的精進等。國人開始意識到:國防是維持和平的手段,而堅實的國防需要全民的投入。
國防部近日也表示,將調整後備管理機關、新增動員組織、並增加教召的頻率與天數;國防部對於後備問題的重視,值得鼓勵。但我們認為,現有的後備系統需要更徹底的轉型,才能因應國家面臨的威脅。
#全民防衛增強嚇阻能力
「全民防衛」的概念在於透過全民的參與,讓敵人看到並且相信:台灣社會有堅強的防衛能力和抗敵意志,永遠不言投降;武力侵略台灣的代價無比龐大、絕非可行方案。如此台灣才稱得上具有「可信的嚇阻」能力,這是避免戰爭發生的關鍵。
很多人批評,在現行制度下的後備軍人毫無戰力。畢竟,許多服過義務役的人有「浪費生命」的共同經驗,認為訓練內容乏善可陳、教育召集流於形式,也對國軍能力缺乏信心。
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:以召集的方式組成後備部隊,卻期待執行與正規部隊相同的任務,不論在武器裝備的獲得、訓練品質的維持都是行不通的。我們亟需改變作法,以適應當前嚴峻的國家安全挑戰。
多數年輕人表達願意保家衛國,但期待參與一個更有意義、更有效的制度。可是,後備部隊該如何轉型、如何強化?制度的調整,應該朝什麼方向呢?
#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
國軍目前的作戰構想是「戰力防護、濱海決勝、灘岸殲敵」,以「阻敵於境外」。我們認為,後備部隊更適切的角色,就是在「濱海若沒有決勝、灘岸又無法殲敵」的狀況下,執行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」。無論常備部隊的戰力是否耗損,無論敵軍在濱海、灘岸或已經登陸,這支後備部隊都可以繼續「防禦國土」。
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聯合國土防衛機制,將後備部隊適切地編組,負責守備每個鄉鎮與都市:平時,負責自己社區的災害防救;戰時,則從自己的社區反擊侵入的敵軍。這個部隊的特性,與其稱為「後備」,更適合的名稱是「國土防衛部隊」。
國土防衛部隊的平時任務是在社區基層瞭解環境、認識民眾;在危機時期,維持社會的持續運作。面臨重大災難時斷水斷電、大樓倒塌等情境,國土防衛部隊具備緊急應變的能力:戰場外傷急救、社區搜救、避難所設立與管理。這種民生機能的維持,是長期抵抗的前提。
國土防衛部隊的戰時任務是防止敵軍控制台灣本土。部隊的責任區就是全國各地的社區,包括保護社區裡的重要關鍵設施,以及敵軍可能運用的次要登陸與空投、空降點。國土防衛部隊需要掌握責任區內的人流及車輛;若敵軍突破正規部隊的防線,國土防衛部隊則運用許多非正規小部隊執行游擊作戰、城鎮保衛等任務。這種非正規戰力若與常備部隊合作,將對敵軍造成極大的困擾。
#調整兵役制度健全配套
國土防衛部隊的成員應來自公民社會,並應講求機動、分散、存活三個原則。
機動:個人的裝備除了武器之外均應攜回在家;每個單位的責任區應該接近該成員的居住地。為了隨時動員,平時的訓練(教召)應該跟戰時的隊友一起,配備小巧機動的武器裝備,未出動時隱藏得當,攻擊時打了就跑。
分散:解放軍的準則強調要控制訊息環境,部隊若過度依賴中央指揮,就有「單點失能」的風險。因此,我們不能以熟悉的通訊系統實施統一指揮,每一個單位在平時就需要知道戰時的任務與責任區,並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。武器、彈藥、無線電等設備則分布在各社區的警、消及海、岸巡單位的駐點,以利隨時取用。
存活:國土若面臨空襲或轟炸,國土防衛部隊需要規劃良好的防護位置;面臨大量的傷患,需要醫療救助的能力。作戰方面,決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會贏得勝利,存活才能持續抵抗。國土防衛部隊應善用主場優勢,在自己的社區街坊執行「打帶跑」的襲擾戰術,耗損敵軍兵力。
後備指揮部應轉型為「聯合國土防衛指揮部」,其作業機制必須納入各軍種、各部會、警、消、海巡等單位的專業人員,以利人、物力的協調整合及聯合作戰的發揮。
國土防衛部隊主要由志願、義務、軍事訓練、替代役、警消、岸巡等單位退員所組成,並由各軍種的特種作戰部隊負責訓練與技術支援——這些熟悉各式技能的特戰菁英,目前缺乏防衛作戰中的任務定位,由他們來組織與訓練城鎮保衛、游擊作戰非常適合。戰時則進一步與現役警消及海巡署的岸巡部隊協力作戰。
考量國防財力、成本效益及戰場需求,國土防衛部隊之武器裝備應符合輕巧機動原則,例如輕型武器、爆破炸彈、人攜式反裝甲及防空武器、人攜式通信裝置、輕型戰術輪車及機車等。
政府的責任除了啓動國防組織改造、兵力結構調整、所需人力組織、所需武器籌獲外,必須調整兵役制度,規劃具體的召集方式及訓練的內容、週期,訂定各部會的任務及協調機制,並立法為企業與個人制訂配套的補償獎勵措施。
#小型部隊實驗切入
以上看法但願能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,促進國人對後備改革更深層的思考。最新的民調一致顯示民眾對於保衛國家有很高的意願。不過,建立「全民國土防衛機制」的概念,可以預期,必然會有許多反對意見,尤其是技術執行上的窒礙以及台灣人不會願意奮戰的質疑。技術問題從來就是對改革裹足不前的藉口;至於質疑年輕世代的意願,不論民調結果,其實都屬假設性的問題。
與其臆測社會大眾參與國防的意願,政府可以成立一個小型部隊實施編裝實驗,讓社會看到國土防衛部隊的潛力,並展現軍隊也勇於突破。民眾是否買單,屆時自然清楚。
當國家面臨戰爭威脅,為何不給年輕人機會證明自己呢?
#種樹最好的時機是20年前_其次是現在
原文刊載於《蘋果日報》論壇版:
https://tinyurl.com/y6ebnpaf
最新 兵役制度 在 徐巧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幾天前,我提出了目前中華民國兵役制度是否需變革的討論,讓社會各界注意到我國後備部隊戰力的問題。#最新民調 顯示,66%支持台灣恢復徵兵制 52%主張男女都要服兵役(男、女均是支持大於不支持)。
國防部長嚴德發日前回應了解決方案,提出強化後備戰力的方式是「志願役、1年義務役優先教召」。但這並沒有實質解決問題,不過是飲鴆止渴。
尤其這幾年若兩岸政策方向不變,台海間兵兇戰危氣氛持續,這項風險更不能等閒視之。
「一年期義務役」已在 #107年全數退伍,且根據現行規定,退伍超過8年不召訓,代表再過六年,也就是 #民國115年開始,這一批軍人就 #無法被選充進入後備 了。
算起來,蔡英文總統的任期結束後,再過「兩年」就會碰到必須以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男作為後備主要戰力的困境。這個窘境並非遠在天邊,它近在眼前。
若依照國防部長嚴德發的政策,除了志願役以外,針對「一年期義務役」優先選充進入後備,無非是把爛攤子留給下一任,也讓2026年開始的台灣涉險!後備戰力不夠,卻要下一任總統才改制,用膝蓋想也知道絕對來不及!
台海若開戰,雖不少人對美國援助寄與厚望,但先前就有不少媒體批露,美方對於我國後備部隊「虛有其表」的憂慮。加上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國會備詢時曾說「自己國家自己救」,外交部長吳釗燮也表示「台灣國防是我們自己的責任」,再再顯示了,與其猜測別人會不會幫忙,應思考若蔡總統口中「台灣可承受第一擊」的情況發生時,中華民國內部亂成一團,一般人民不知道該怎麼辦、志願役勉強足夠、後備軍力不足的情況該如何處理?這不是恐嚇,這是一個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的務實問題。
試想,未來 #四個月役男成為主力 (補充:指後備),訓期只有短短16 週(含5 週入伍訓練、11 週專長訓練),沒有充足的部隊經歷、演訓經驗,要如何滿足作戰需求?要怎麼執行民進黨政府口口聲聲的「抗中保台」?
有人建議要將延長軍官、士官的列管年限;也有人提出應該增加現行義務役的訓練天數與精實訓練內容;更有人提出根本不該只以「一年期義務役」為優先召集對象,而是應強化未來勢必成為後備主力的四個月役男戰力。目前民調顯示支持恢復徵兵制的比例高達66%,蔡政府什麼時候才要回應社會呢?三軍統帥不能只看自己的任期,必須以中華民國長期利益為重,及早準備對策。
#中秋收假囉 #文章有點長但希望大家可以看完
最新 兵役制度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
0:00 倒數計時
04:09 節目開始
20:45 澄清唬新聞
52:59 歷史哥同學會。台北場10/24(六)下午2點
報名表單 https://forms.gle/Uj9PZ14SbeBSJBeh6
58:55:主題開始(隨後網路斷)
1:01:08 主題開始:台灣恢復徵兵制?(恢復連線)
1:07:27 連線承恩同學談各國兵役制度:瑞士
1:20:10 南韓兵役制度
1:28:39 新加坡兵役制度
1:36:00 以色列兵役制度
1:41:53 德國兵役制度
1:58:37 邦仔出鏡
2:03:07 近期台灣兵役制度討論背後意義分析
2:17:58 張同學CALLIN:談台灣國軍後備部隊
--
💰 https://reurl.cc/ObDyXR (綠界)
糧草小額贊助連結,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!
(安全隱密可靠:信用卡、ATM、網路ATM、超商)
--
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.me/MrHistoryBro
或KHMrHistory99@gmail.com
--
加入會員~抗黃標!穩定糧草供應!
★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OSmkVK2xsihzKXQgiXPS4w/join
☆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dD7GT_lN25Ni1P2UUnK1yA/join
--
購買文創小物。可愛貼圖!募集糧草!
蝦皮商城【歷史哥同樂會】 https://shopee.tw/2olfqy9rc8
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://store.line.me/stickershop/product/12252926
--
☆主頻【高雄歷史哥】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sungastill
★副頻【歷史哥生活】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dD7GT_lN25Ni1P2UUnK1yA
☆FB粉專【澄清唬】 https://reurl.cc/72lYeD
★FB在地生活版【Care高雄】 https://reurl.cc/d0D1Zq
●TG官方頻道 https://reurl.cc/625jO5 (最新訊息推播)
○TG官方回報群 https://reurl.cc/mnDRVj (TG問題回報)
●TG粉絲討論群 https://reurl.cc/0o147o (粉絲聊天室)
△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://twitter.com/MrHisBro
▲IG官方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rhisbro/
△Twitch圖奇 https://www.twitch.tv/mrhisbro
■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@gmail.com
最新 兵役制度 在 最新》想免役更難!身高低於155,BMI大於35才免當兵 ... 的推薦與評價
... 近日公告免服兵役標準,身高低於155,BMI超過35,就可以不用當兵,至於免疫的各種病症,也增加需要檢查的項目,目的就是為了讓 兵役制度 更加公平。 ... <看更多>
最新 兵役制度 在 徐巧芯- 幾天前,我提出了目前中華民國兵役制度是否需變革的 ... 的推薦與評價
幾天前,我提出了目前中華民國兵役制度是否需變革的討論,讓社會各界注意到我國後備部隊戰力的問題。#最新民調顯示,66%支持台灣恢復徵兵制52%主張男女都要服兵役(男、 ... ... <看更多>